随着湖南卫视大型明星亲子生存体验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如何照顾小孩就成了最近很多爸爸工作之余的话题了。本文将从开车出行中,聊聊小孩坐车的那些禁忌。
儿童乘车安全误区
据一个机构的调查发现,国内儿童乘车时,有5%的家长是采用自己看护或怀抱这一不正确的保护措施。另据专家披露的数据显示,84.5%的家长没有为孩子专门配备乘车安全装备;24.8%的家长对儿童乘车安全知识毫不了解。很多家长主观地认为,把孩子尤其是婴儿抱在怀里最安全。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国内儿童乘车的事故率这么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儿童乘坐中有哪些乘车禁忌。
1. 抱着孩子开车
在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抱着孩子开车。面对别人的疑问,他们有的说是因为孩子不愿单独坐车才抱着;有的人说因为孩子喜欢开车,是在逗孩子玩。
殊不知,抱着开车对小孩的危险非常大。因为儿童的较小,如遇到突发情况,儿童接受冲击,受力处往往不是胸部而是颈部、面部,有可能造成窒息和颈椎骨折等问题。其中安全气囊的弹出,则受到的危险更加大,严重的会造成胸部骨折、内出血等致命性伤害。
2.单独坐在副驾驶
让儿童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不仅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也会妨碍机动车驾驶人开车。因为相对于成人来说,小孩的上身比较短,气囊崩开的位置往往是在孩子的头顶,非但保护不了孩子,反而会造成伤害。此外,气囊瞬间张开的爆发力很强,像是一记迎面击来的猛烈重拳,大人如果直接挨上都会受不了,更何况孩子。所以,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坐在后排。
3.大人抱着坐
很多家长习惯抱着儿童乘车,在他们看来,自己把孩子抱着,孩子就处在自己的保护下。可事实上,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受伤。因为孩子坐的比较低,头部刚好在父母的胸部,如果发生猛烈碰撞,父母的胸部会自然向下压,猛烈压下孩子的头颈,对孩子造成极大的损伤。如果是怀抱着小孩,则刹车的惯性就可能让孩子脱手而出,造成重大的撞击。
4.系成人安全带
有些家长为了小孩的安全,上车后会给他们系上安全带。殊不知,这个看似安全的行为,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一般汽车座椅和安全带都是专为成人设计的,不适合儿童。孩子使用成人的安全带,如果系得太紧,在车祸时可能会造成致命的腰部挤伤或脖子、脸颊的压伤。如果系得太松,发生猛烈碰撞时,儿童又可能会从安全带和座椅之间的空隙飞出去。
5.在车内玩耍
有些父母为了全神贯注地开车,不让孩子纠缠自己,就带些玩具让孩子在车内玩耍。这会发生什么意外呢?在行驶过程中,孩子会随着车子的运动前后左右摇晃,孩子专注于玩耍会忽略自我保护,如抓住把手等,这就容易撞到车内硬物。同时,一些较硬的玩具也可能在不规则运动中伤害孩子。
6.将安全座椅安装在前座
一些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选购了儿童安全座椅,却把它安装在汽车前座,以为这样可以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其实前座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弹开的气囊会对小孩造成危害。专家建议在汽车后座的中间安装儿童座椅,这个位置的安全度最高。因为,前有前排坐椅,后有尾箱(指三厢车),左右都有缓冲区。
7.行车中吃东西
因为颠簸的路段或者急刹车都可能让小孩噎着,所以为了安全,形成过程中最好不要给小孩喂食,以免噎食的危险。特别是食用果冻、糖果、小饼干等零食。
8.开车时与孩子说笑
不少父母把行车途中的共处时间当作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好时机。父母边开车,边与孩子聊天,甚至说笑。这样由于将注意力分散在孩子身上,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开车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出车前要嘱咐孩子安静。如果孩子有事情求助,最好找合适位置按规定停车,然后再处理孩子的事。
9.开车逗宝宝
长时间坐在车里,好动的宝宝有时会沉不住气,会哭闹甚至乱发飙,这时父母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但对驾驶者而言,别说哄逗宝宝了,仅是一个不经意的回头观望,都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驾驶员只管开车,哄逗宝宝的工作就交由车里的其他大人吧。照顾宝宝一个人就够了!
10.不要让孩子自己上下车
因为车门内都设有防撞钢梁,用以减轻车辆侧撞所造成的伤害,所以有一定的重量,孩子力气小,开启车门时如果推不到位,车门会自动回弹,极有可能夹伤孩子的手指。另外,若孩子打开车门时,突然有自行车或其他车辆通过,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合格家长应该做的事
前几天三岁小童灵灵的不幸,让大人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疏忽才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现。本文将盘点一下,大人必须懂的儿童乘车安全。希望通过本文,大人们能够对儿童乘车安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1.12岁以下必须用儿童安全座椅
之所以要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是因为汽车上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等安全设施对是依据成人的身材、体重设计的,如果用于儿童身上的话,那非但无法降低伤害相反的反而会增加儿童的伤害。所以,如果有儿童乘车,一定一定要使用对应的儿童安全座椅。
2.一定不要让小孩自己上下车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上下车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的确,这样对小孩的动手能力有帮助,但由于车门较重,小孩在开闭的时候很容易就把手臂夹了。除此之外,小孩突然开门上下车,极易让过往车辆猝不及防,伤及自己或他人。所以,10岁以下的小孩尽可能不要让他自己单独上下车。
3.小孩一定要做后排
可能很多家长会问,我用儿童安全座椅,为什么还一定要做后排啊?因为,前排一般都配有安全气囊,在发生碰撞时气囊弹出巨大的能量能轻易将孩子稚嫩的颈椎击碎。
4.不要行车中给小孩喂食
因为颠簸的路段或者急刹车都可能让小孩噎着,所以为了安全,形成过程中最好不要给小孩喂食,以免噎食的危险。特别是食用果冻、糖果、小饼干等零食。
5.不要让小孩身体探出外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小孩手伸出车窗外或者头伸出天窗。殊不知,这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一旦紧急刹车,小孩就可能有抛出车外的危险。
总结: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不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但我还是希望广大家长,在通过三岁小灵灵的事件以后,一定一定要杜绝这种不安全的乘车行为。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需要引以为戒 儿童乘车安全事故案例
在中国,有超过六成的家长驾车不懂保护儿童,很多家长缺乏儿童乘车安全知识,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每天乘坐在汽车上时承受着多大的风险。儿童乘车安全问题是成年人的责任,特别是家长的责任。因为,儿童自身无法判断应该使用何种安全措施才能避免伤害。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在私家车内到底有哪些我们平常经常会遇上,但是又没有留意的安全隐患吧……
案例一: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
去年的秋天,我们开车带着4岁的优优到郊外兜风。出发前我们先来到超市,准备买一些食物和用品。为了不让孩子捣乱,决定把优优和优爸留在车里等候。就在优爸到车外抽烟的时候,淘气的优优自己从车子后排坐爬到了前排的副驾驶员坐位上。他模仿爸爸开车的样子放下了汽车手刹。优爸停车的地方凑巧有个坡度,车子开始向后滑,“咣”的一声撞到了超市外墙的铁栅栏上。虽然优优在这次事故中身体上没有受到伤害,但他连续一星期晚上都会做恶梦,哭着从梦里惊醒。我不能怪孩子调皮,因为作为父母我们竟然愚蠢到把孩子单独留在车里。
案例二:车上的工具箱弄伤孩子
去年春天,我和欣妈带着16个月的欣儿探望外公、外婆,天黑的时候我们决定回家。把欣儿安置在后排的安全座椅上,我们开车出发了。在离家还有10分钟路程的地方,我们出了交通事故,后面的车子速度太快,撞到我们的车子上。从后面来的冲击力把放在车子后挡风玻璃旁的小工具箱狠狠地砸到欣儿身上,她的胳膊、腿、头部都受伤了。在医院整整观察了72小时,才确认她只是皮外伤,没出现脑振荡。这确实让我松了一口气,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间放置的工具箱,成了伤害自己宝贝女儿的定时炸弹。
案例三:没给孩子使用安全座椅
ann直到4岁一直使用安全座椅,但是在她5岁的时候我觉得她已经能照顾自己,坐在安全座椅上也不舒服,就把车上的安全座椅拆掉。可是我怎么也没想到,一星期后,爸爸开车带她去学芭蕾的路上,被一个酒后驾驶的司机撞上了。而车上的安全带没有保护好ann,因为她的身材太瘦小,安全带正卡在她的脖子上,不仅没能让她避免危险,反而在她的脖子上勒出一道长长的血印。到医院检查时,医生解释说很多孩子都是因为使用安全带出现这个问题,还建议我们使用安全座椅。我很后悔,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没给孩子使用安全座椅。
案例四:在行驶的车里给孩子喂奶
曾经有一次,宝宝在车子行驶过程中饿了,哭个不停。我不假思索的把她从安全座椅里抱出来,给她喂奶。车子一路颠簸,孩子吃得很费劲。就在这时,老公因为担心我们分了神,忽视了面前的红灯,等到发现时只得急刹车。孩子吃进的奶一下全吐出来,难受得哭个不停。虽然这次我们没有出现受伤,但这种危险的事我以后再也不做了。
案例五:孩子坐前排,急刹撞挡板
今年3月3日,因妻子有事,蒙先生独自驾车带着5岁的孩子从西乡塘区前往凤岭北公园游玩。为了在沿途方便照看孩子,他把孩子安置在副驾驶座,并给孩子系上了安全带。一路上,天性爱玩的孩子不时要站起来活动一下筋骨,不时又提出要拿放置在车后座的玩具。蒙先生一边应对好动的孩子,一边还顾着看前方的路况。就在这节骨眼上,前方突然窜出一辆电动车,蒙先生下意识地来了个急刹车。5岁的孩子在猝不及防之下身体骤然前倾,脑袋撞到前方仪表板,额头处顿时鼓起一个包。“幸好当时车速仅有40公里/小时,否则后果就严重了。”蒙先生心有余悸地说。
案例六:车子未熄火,孩子帮挂挡
不熄火就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不仅容易引来不法分子,还容易让好奇的孩子摸到挡位导致不测。4年前,发生在官塘菜市的一起“离奇”交通事故,让不少目击市民捏了把汗。当时,一位父亲驾驶小车搭载一名6岁左右的孩子途经该处时,看到路边有豆浆卖,便把车子停在摊位旁,自己下车购买。由于车子就在身旁,这名家长也没有熄火,甚至忘了拉手刹。没想到,留在车内的孩子一时好奇,用手推了一把挡位挂到了一挡位置,结果车子突然前冲,撞翻了数辆停放在路边的电动车。虽然孩子受到惊吓,但所幸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