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安全气囊是结合安全带的第二道防护措施,在严重的汽车事故中可以对车内人员起到重大的保护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根“救命稻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靠谱。更为重要的是,安全气囊一旦不靠谱,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近日,小编就收到来自贵阳王先生的投诉。
案例回顾:新购3月新车,被撞翻滚安全气囊无一弹出,车主死亡
2013年3月15日,贵阳市花溪区的王先生的父亲驾驶刚刚购买3个月的现代IX35SUV在贵州调研时发生交通事故,安全气囊无一弹出,王先生的父亲不幸身亡。
据悉,王先生的父亲生前为贵州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曾担任贵州安顺市副市长。
事故发生后,王先生一家对车辆进行了查看,发现车辆在遭受严重侧面撞击并导致翻滚至头朝下的情况下,北京现代IX35的四个安全气囊(主驾气囊、副驾气囊、侧气囊两个)无一弹出,而法医鉴定的直接死因是:交通事故头部受撞击致颅内出血。
“我有理由相信,北京现代安全气囊未弹出,没有发挥本身应起到的安全作用,对于这起家庭悲剧的发生,其车辆具有严重的质量问题。”王先生说道。
据王先生描述,由于汽车在首次碰撞后发生翻滚,翻滚中造成二次碰撞,车辆A柱及整个车门严重变形导致挡风玻璃严重扭曲,而由于主驾位侧安全气囊未弹出,在车辆翻滚过程中其父亲头部遭到已变形的挡风玻璃直接挤压,是导致其父亲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
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安全气囊成功打开,是否事故结果会不一样呢?
案情跟踪:厂家称撞击力度不够、角度不对
随后,王先生将问题反映到北京现代公司售后部门,对方对此事故没有任何表示,且迟迟不与王先生正面沟通协调,而是通过4S店反复陈诉安全气囊未弹出是由于撞击力度和角度不对。
“遇到事故,难道还要故意加大撞击力度?还可以自由选择撞击的角度吗?”王先生对厂家的说法表示不能接受,并要求厂家做技术鉴定报告。
在反复要求之下,王先生终于收到4S店售后人员的鉴定报告,但可笑的是,这份‘鉴定报告’居然是由所谓的气囊技术人员通过查看4S店提交的寥寥相片而作出的口头鉴定,并且所谓的气囊技术专家,王先生表示连人名都不知道,更别谈见面沟通或是一份书面的正式鉴定报告。
厂家的冷处理让王先生感到很气愤,无奈之下只好向汽车投诉网投诉。小编在汽车投诉网处了解到,接到王女士的投诉后,汽车投诉网工作人员就立即把案件转给了厂家方面,但至今还未收到任何回复。
北京现代多次因安全气囊召回
小编在调查中了解到,事实上,因安全气囊问题现代汽车已经不止一次实施召回。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2011年现代汽车集团因安全气囊和气囊传感器缺陷问题在美国已实施了四次召回,涉及车辆数50万余。
北京现代2012年7月10日因安全气囊隐患实施召回,涉及近10万辆2008年3月16日至2010年1月25日期间生产的2008款悦动。北京现代称,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在停车、慢行的状况时,安全气囊有可能产生误爆,造成安全隐患。
在百度上搜索“北京现代 安全气囊 车祸”这些关键字眼,出来的结果已上百万,随意打开其中几个网页,所讲诉的事情也是令人触目惊心。
汽车投诉网的专员还透露,在汽车投诉网统计的2008年—2010年11起北京现代安全气囊纠纷中,仅有两起最终得到补偿,对于未能补偿的气囊事故,厂商给出的理由依然是:撞击力和速度不够,“安全气囊没问题”。
据了解,目前国内对于安全气囊并无统一的标准,都是由各企业自定,对于安全气囊的打开条件也不尽相同。由于规则缺失,法规空白,每每发生事故,均由厂家自己检测,检测结果是圆是方,均是厂家自己做主,这不是成了“罪犯自己给自己定罪吗?”哪个罪犯会给自己判死刑而不是无罪释放呢?
网站点评:统一标准、健全法规、设立专业鉴定机构是当务之急
尽管现在的消费者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越来越浓,但汽车安全气囊投诉难、举证难、解决难的现状,让消费者有种有心维权,投诉无力的感觉。
小编总结,统一安全气囊标准、健全法规,设立专业的鉴定机构是当务之急。
目前消费者欲要在安全气囊上进行维权,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安全气囊无标准可循,其次也很难找到专门的鉴定机构,能为汽车鉴定安全气囊是否有质量问题;另外如果进行鉴定,还需要厂家来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导致厂家总能“自圆其说”的根本原因。